2020-10-16
“把尿”是指成人抱着孩子强行要求孩子大便或者小便,在本书中,我们将把尿的范围扩展到了成人不断提醒或者要求孩子大小便,因为成人的提醒和要求干扰了孩子排便控制系统的发展,对孩子排便控制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破坏。
有的孩子天生不习惯解便在尿布里,出生后不久他们就会向成人发出排便的信号,当孩子发出信号要尿尿了,成人可以抱起孩子解便,这不是把尿。所谓的把尿,是指孩子没有便意,成人要求孩子一定要尿出来。
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不尿裤子意味着孩子乖,父母教育得好,反之就是父母失职,孩子不乖。于是,孩子尿裤子行为直接关系到了成人教养孩子的水平和面子。我到连云港讲课时,与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进行交流,老师谈到了一个新入园的两岁男孩。男孩的妈妈和奶奶送孩子入园后,要求老师每隔半小时必须让孩子去小便一次,孩子绝对不能够尿裤子。奶奶很得意地说自己把孩子教养得很好,一直按时控制孩子的小便,从不尿湿裤子。然而,这是一所新理念的幼儿园,两岁多的孩子可以自主决定大小便的时间,想什么时候解便都可以。这个要求显然给老师们出了个难题:是顺从孩子奶奶的意愿,还是尊重孩子的发展?
给婴儿把尿是我们的古老传统,这个传统延续了上千年,现在依然盛行,我们来看看这个传统延续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省钱,很多年前,大部分的国人都受着贫困的折磨,给婴儿把尿可以减少洗尿布所需要的花费,现在,虽然我们经济有很大的好转,但“少花钱”的理念根深蒂固,父母依然为孩子把尿,因为把尿可以省下购买更多纸尿裤的钱;
第二个原因是养成孩子的“好习惯”,成人总是认为,把尿能够让孩子形成大小便的好习惯,期望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大小便,比如,成人在每天上午10点要求孩子大便,不论孩子当时是否有便意,都强行要求解大便,成人认为这样定时定点要求孩子大便,孩子就会养成每天10点大便的“好习惯”了;
第三个原因是功劳心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尿湿裤子,或者从来不大便在裤子里,成人就会以此为荣,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意愿大小便,其结果是对孩子自身大小便控制能力发展的破坏,这些破坏有:
第一个破坏:孩子的括约肌功能发展滞后
在孩子还没有感觉到便意的时候强行把尿、不断提醒孩子去洗手间排便排尿(水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当尿液还没有装满膀胱,括约肌还没有被刺激,膀胱里的小便就被成人强制性地让孩子排泄掉,括约肌受到的刺激越少,其功能的完善就越滞后;成人的这些行为破坏了孩子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发展。
第二个破坏:孩子难以建构自身的排便反射
被强行把尿、被不断提醒大小便、被强行要求解便的孩子,排便反射是由来自外界的成人指令控制,而不是孩子身体自身的神经反射。当有外界指令的时候,孩子就遵从外界指令排便,当无人提醒或无人把尿的时候,孩子的膀胱即使已经装满尿液,他也不知道去洗手间脱下裤子坐在马桶上排尿,此时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将大小便解在裤子里。
案例中女孩到洗手间解小便的指令来自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提醒,而没有自身排小便的神经指令,所以,孩子只要失去了外界给予的到洗手间排便的指令,就会尿裤子。
第三个破坏:孩子的人格建构遭受了破坏
孩子因为自身控制小便的能力发展滞后,在同龄人都已经不尿裤子的年龄,还在尿裤子,这样的行为会遭到成人的责骂、小伙伴的嘲弄和玩笑,导致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生命本能的发展有一个永恒的法则:在发展中被耽误了的生命本能,会寻找时机重新发展和建构。由于排便控制系统功能是人类生命中必须完善的一个基本功能,一旦遭到破坏,生命本能就会自行启动修复过程。
当成人不再24小时控制孩子,孩子可以自由大小便的时候,孩子的自身排便控制系统就获得了修复的机会。修复的过程是从婴儿阶段的排便模式开始,重新经历上述自身排便控制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修复过程的原则有:
原则一:给予孩子重建排便自身控制系统的时间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自身控制大小便的能力被成人破坏了,孩子的排便指令不是来自自身神经反射,而是父母和幼儿老师的指令。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小学老师不再控制孩子的大小便,母亲因为上班不能够陪孩子在学校,此时,孩子的大小便控制系统便获得了修复的机会,孩子回到婴儿状态,从尿裤子开始,需要经历四个完整阶段才能够获得修复。
由于孩子这样的情况不适宜在学校,建议父母让孩子休学一学期,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完成这一段修复,等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能力发展完善之后,再进入学校学习。否则,孩子在学校尿裤子的行为会被同伴羞辱和耻笑,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极大的伤害,使孩子难于融入同伴群体。
原则二:放松心态帮助孩子重建排便反射系统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对女儿做到了真正地接纳和信任,孩子就能够修复。很多成人在对待孩子的小便问题上双色球中奖概率,更担心的是孩子尿湿更多的裤子,裤子比孩子的掌控能力发展还重要,如果这样来计算育儿行为的价值,那就得不偿失了。为了孩子的发展,多给孩子准备几条裤子,让孩子尿去吧!
原则三: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修复行为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突然爆发尿裤子的行为,是她修复被破坏的排便控制系统的开始,一旦孩子进入修复行为,排便系统失去外力控制就会回到婴儿状态。回想一下婴儿尿裤子的状态也是无序的,妈妈就能够理解女儿为什么尿裤子是如此的无序状态了。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没有对女儿负责,老人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孩子如今的排便问题,妈妈应该真心地接纳女儿的修复过程,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赎罪”,有了“赎罪”的心理,妈妈才能够放下焦虑,真正接纳女儿尿裤子的状况,才会有耐心陪伴女儿修复,而不在乎外人怎么看待女儿尿裤子。只要妈妈放松心态,女儿的修复就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妈妈需要耐心等待。
原则四:父母需要反省自己的养育方式
妈妈错误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女儿排便控制系统发育不良,孩子的排便反射不是来自自身神经反射,而是来自外界指令,一旦失去外界指令她就无法控制。妈妈应该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学习新的育儿理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给予女儿一个发展自身控制排便系统的机会。
当孩子告诉父母要尿尿的时候,就可以带孩子到洗手间进行解便,这就是训练的时机到了。如果孩子没有发出解便的信号,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到洗手间解便。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我们要训练孩子的大小便,所谓的大小便训练,就是在孩子已经发出大小便信号的时候,我们及时地帮助她认识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坐上马桶——然后排便。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懂得这个程序,正确目标是帮助孩子认知在什么地方大小便,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大小便,大小便应该由孩子自己来掌控,这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大小便的必经之路。
对于根儿的大小便问题,我和先生很默契,我们认为根儿尿裤子或者解便在裤子里是很正常的,否则怎么叫孩子呢。儿子出生后我们没有刻意地训练他的大小便。儿子出生后吃母乳,不成形的稀便每天3~5次,我知道这是正常的。添加辅食后大便每天1~2次,成形软便,他每天早上醒过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掌握这个规律后,在他早上醒来后我们就抱着他在马桶里解便。我们给根儿准备了足够的裤子和尿布,到了1岁左右,我们在客厅里为他准备了一个尿盆,避免了他来不及到卫生间而造成的紧张。他一旦发出小便的信号,我们就将尿盆端到他面前。渐渐地他知道了他专用的尿盆,小便的时候就自动走到尿盆前解便,后来我们将尿盆移到卫生间,他便跟着尿盆来到卫生间小便。这一切过渡得很自然。我们坚信随着儿子的长大,他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大小便,所以,我们安心地等待孩子建构大小便的掌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而没有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大小便。
我们越是顺应孩子的排便控制发展规律,孩子就越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是一位妈妈的经验分享:
正像这位妈妈所说,中国大多数孩子被成人定时把尿,进入幼儿园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解便,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在这样的模式中长大,长大之后也没有出现什么排便问题,由此,这位妈妈才会有了这样的疑惑。
在我十多年的研究中,我没有就孩子被把尿后,有多少会出现排便问题进行数据统计研究,这样的研究只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我能够告诉读者的是,在我接触到的排便问题孩子中,长期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的孩子,排除疾病和生理因素,都存在照顾者长期执着地定时对孩子把尿,或者用提醒的方式要求孩子解便,无一例外。
“一些孩子被把尿也没有出现问题啊”,这样的结论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出现排便问题的孩子有以下一些共性:第一是被长期(持续2~3年以上)把尿或者长期经常被提醒解便的孩子;第二是被执着把尿的孩子,“执着”意味着成人几乎控制着孩子每一次大小便,生怕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每一次大小便;第三是被定时把尿,照顾者定时定点地对孩子把尿,或者提醒并控制孩子排便,并且一定要求孩子按照照顾者的意愿解便。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孩子,一定会出现排便问题,这些孩子在6岁左右都还存在经常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的问题,或者在成人的提醒下才会去解便,没有成人提醒孩子就会解便在裤子里。
如果成人对孩子有把尿的行为,但并非满足了如上所述的三个条件,那么,孩子的解便问题可能不会太明显,成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执着与不长期坚持都给孩子带来了修复的契机,孩子就会有机会完善自己的排便反射系统的发展。
“一些孩子被把尿也没有出现问题啊”,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只排除了排便系统出现的问题,没有思考孩子在心理和人格上的健康发展是否被把尿破坏。成人对孩子的强行把尿,破坏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在生理上的自我管理发展,让孩子感觉自己的大小便都不能自主,要听命于他人,孩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尊严、独立性、自主性都不同程度地被把尿破坏了,这些破坏不能够让我们“显而易见”,不等于孩子“没有出现什么问题”。